作者:冉云飞
【一】
我想,上了点年纪的不少中国人,从小都读过一套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丛书。这些问题并非多么高妙,回答得也欠有趣。但在那个选择不多的文化近于干涸的年代,却是许多青少年看得津津有味的读物。
我现在根本就记不得那上面回答的问题与内容了,但这标题带给我的震撼,却至今不绝。换言之,“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书名很有气势,数量上的巨大,让屈原的“天问”也只好瞠乎其后。
要知道,无论我们的家庭教育(家长)、学校教育(老师)还是社会教育(成人社会),都是不习惯于让你问为什么的。若你非常热衷提问题,不说你吃饱了撑的,不斥你为精神病、无聊透顶,就算你走运。
后来,我还有幸看过另两本与提问题有关的书,都不算厚,一是斯托克的《答案在你心中:这辈子该思考的问题》,二是杰玛·埃尔文·哈里斯编《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前者问题问得刁钻古怪,后者回答得有趣精彩。
但以上三书里,都没有“生个孩子干什么”这样的问题。这就说明无论成人还是儿童,东方还是西方,大约都不觉得“生个孩子干什么”是个问题。我不知有多少人问过这样的问题,也许在有的人看来,生个孩子还需要理由么?有人可能觉得问这样的问题,不仅很无聊很无趣,甚至觉得大逆不道。生了就生了,生个孩子还要找一大堆理由,真是活见鬼。
我还是不甘心,不想用习以为常的成见,大家都不必思考来搪塞自己。于是用“生个孩子干什么”与“生孩子的理由”,在网上进行搜索。但所得不多,没有什么特别让人值得关注的信息。不过,通过搜索,再杂以前读过的关于家庭史、家庭社会学、家庭经济学、家庭功能研究等方面的著述,经过我自己的整理与修订,总结归纳,粗分大约有以下九项理由:
1:从没有考虑过。不觉得这是个问题,有了就要了。也可以当作“不知道”来处理。
2:从众与社会压力。大家都生,跟着生。迟早都得生不如早生。怕被人说没有生育能力。
3:养儿防老与解除老年寂寞。养老的压力与送终,没孩子受人欺负,解除晚年寂寞,获得心理安慰。
4:家庭压力与传宗接代。父母催促,延续香火。
5:满足快乐与自我成长。要用孩子来纪念美满的婚姻,觉得养育孩子能带来快乐满足,自我成长。
6:维系婚姻与家庭。孩子是家庭的粘合剂,有维系婚姻,使之不破裂不解体的作用。
7:寄望理想与延续生命。自己活得不顺,希望孩子实现父母的理想,并延续自己的生命。
8:没准备生与避孕失败。没准备要,但没避孕而有了,就要了。避孕失败而生子。
9:为社会及国家而生育。换言之,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为社会尽义务。
根据这九条理由来分析,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一类是纯粹实用主义与工具主义,如2、3、4、6、7、9,只不过是为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之别罢了。
二是偶然因素,如1、8。
三是育儿就是育己,如5。这说明实用主义与工具主义的养育孩子的想法,占三分之二。其中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发生在农村地区,而获得心理安慰、解除晚年寂寞多发生在城市。“满足快乐与自我成长”虽属比较新型的育儿方略,但从骨子里讲,还是有工具主义色彩。不过育儿就是育己的看法,充满自我改变,与孩子一同成长的积极养育因素,远较那些过分实用主义与工具主义的观念,过于计较投入与产出的养子关系,更为靠谱和健康。
1987年,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对内蒙古、浙江、四川、宁夏等九省自治区做了一个关于儿童养育问题,比较全面的抽样调查。
其中
“家长养育子女的目的”一栏,在总样本为14506人的调查中,其中传宗接代者887人(占6.1%),养儿防老2112人(占14.6%),充实生活乐趣514人(3.5%),为社会尽义务10993人(75.8%)(见《中国1987年儿童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总册》P501,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8月版)。我初览此调查时,对“为社会尽义务”的人那么多较为不解,同时也对“充实生活乐趣”的514人充满了好感。
从以上调查样本来看,说自己生孩子是“为社会尽义务”,既有样本设计不细不周全的问题,更有国家主义生育观与计划生育强行引导的因由。样本设计只有四项可供选择,与我上列九项“生个孩子干什么”的理由相比,不能更多反映生育观相对多样的社会现实。现在要是再来做比较周全的样本调查,选项基于上列九项理由的话,那么我敢说“为社会尽义务”的生育群体,绝不会如此之高。
“为社会尽义务”的生育观,乍一看令人发笑,似乎有点荒唐。除国家主义生育观与计划生育的强制引导外,其实也与传宗接代的观念一脉相承。虽然传宗接代源自祖先崇拜,但与保种护群的理念并不冲突,是一种从小到大的逻辑顺延,亦与族群的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同步。现在有许多人不愿生孩子就是因养育成本太高,有人说不愿意再生“穷三代”,不愿意成为“孩奴”。孩奴就是指在这个孩子没有安全感(有毒食品、雾霾空气、拐卖人口等)的现实下,养个孩子很容易被社会绑架,甚至还有几十集电视剧《孩奴》来反映此种情形。
事实上,你看了这些父母的苦处,的确也想问他一句,你生个孩子干什么呢?
养育孩子的目的,其实是受制于儿童在家庭中的价值而来的。1958年一家外国机构调查了11个国家(如丹麦、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成年人如何看待抚育儿童的价值。所调查的家庭之社会经济状况分上、中、下三等,而抚育儿童的价值分别为“有大志、服从父母、享乐、信仰上帝、正派诚实、不知道”六项。除了服从父母一项过于工具主义外,其他(“不知道”除外)事涉品格、信仰、幸福,养育选项多过中国家庭过于工具主义与实用主义养育风尚。
在这些国家之中,其它选项容有差异,但“正派诚实”是所有选项赞同人数最多的,这说明此一项是抚育儿童最主要的目与价值,再次可以从中看出中外生养儿女目的之不同。
当然,这里面不排除选项设计时,出现的本来之差异,但从整体上来看,中外生养孩子目的与价值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参见赵伶俐、沈建洲《网中的太阳——中国家庭结构与儿童的命运》P36—38,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二】
“生个孩子干什么”这一问题,的确不是一般人都想得清楚的,甚至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想过。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生育的直觉,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著名的
羊倌故事。路人问羊倌那么辛苦放羊干什么?羊倌给路人说,放羊赚钱娶媳妇,娶媳妇生孩子,生孩子放羊。如是循环不已,代代相接,这非常生动地展示了不少中国人的生育观。
至于演员吴镇宇开玩笑说,生个孩子就是为了他熟睡后,
“吻到开心了、爽了我就回去睡觉,不然生个孩子干嘛?”他生孩子的理念,或许有羊倌达不到的摬界,应该是重在满足自己的快乐。可惜过早让孩子费曼去参加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2》而眼角受伤,还是彰显出娱乐界过于追求出道早的功利主义倾向,从而在骨子里与羊倌故事合二为一。
说到开发与利用孩子过早,说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吴镇宇当然还不算离谱与出格的。有不少中国父母夸大在社会上竞争的残酷性,焦虑无处不在,不安全感渗透到骨子里,生个孩子下来似乎就是为了将其丢进斗兽场。
这不,网上才依次有在刚出生的婴儿面前摆张“距离高考6933天”、“距离高考6574天”、“距离高考6414天”的行为艺术暴红的事情。当有人把“距离高考6414天”转发给我看时,我顺手开了个玩笑说,“与网上最流行的距离高考6933天相比,看来又大幅度提前了”。还有网友来批评我说:“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6414天居然比6933天提前”。按如上三幅“行为艺术”的时间推算,距离高考的年龄应分别是近19岁、18岁、17岁半,可网友却以线性思维来推算,故尔闹了我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笑话出来。
你以为生个孩子下来就是为了参加高考很搞笑,其实这对不少中国人来说就是现实,而不是玩笑。更奇怪的是,我觉得很多人,生个孩子下来,不是为当孩子妈孩子爹,而是为生下一个敌人。因为许多父母处处感到孩子在跟他们做对,因为他们深感孩子不听话与不服从的敌意。我们可否一问:如果你要一个机器,要一个听话的复读机,要一个应声虫,那你生他下来干什么呢?还不如不生少许多烦恼。带着这样长年执着的观察所得,每隔一阵,我都要上豆瓣著名的小组“父母皆祸害”去看一看,按2015年5月21日观之,加入的人数已达九万三千多人。其中对父母的控诉,可谓不绝如缕。老实说,这些指控——暴力体罚、控制要挟、贬低攀比、情感勒索等,我大多看过,可谓层出不穷。
中国人没有求真精神,不愿意面对现实,只有少数人愿意将父母对他伤害的真实景象写出来。甚至有些研究教育的人,如哈佛教育博士王涛在其《规矩和爱》一书里——王涛已是美国人,可他依然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也为父母的不当曲为之辩。我理解中国人好面子,不愿意让父母难堪,不愿意将他们的错误拿出来“示众”的心理。但我认为像王涛这样对教育对心理学有相当研究的人不应当如此,而是诚实面对伤害。倘若像他这样从世俗上讲,都算成功(学历高,有成就,有一定的反思精神)的人,以自己受到的伤害为例,来解剖父母不当的养育之伤害,肯定有相当的范本意义。
从这一点讲,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些受父母伤害的子女,喜欢以现在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利用选择性记忆,来倒推与美化父母的所作所为。此种不愿面对现实的“虚假记忆”,为父母的不当养育曲为之辩,是受害者的典型特征。同时自己极有可能如自己的父母一样,伤害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
我主张面对事实,尽量客观平静地说出来,自己有反省精神,不再使这样的错误“世袭”到孩子身上,这才是对自己父母真正的宽谅与深爱。如此一来,这使自己得到安慰与解脱,从抱怨乃至仇恨的死胡同里走出来。同时对其他面临同样遭遇的人,也是一种难得的提醒,以避免此种伤害,在中国大地上到处轮回。
作家三毛曾说过:没有孩子的女人是应特别受祝福的。养一个小孩,没有问题。为这份爱,担一生一世的心,担不起。2014年《纽约客》杂志刊出《25位名人女性谈不要孩子》,其中包括赖斯、温芙瑞等,其理由都足以醒智益人,但我还是觉得著名演员凯瑟琳·赫本的话,最为诚实,直指人心:“我肯定会是个非常糟糕的母亲,因为我本质上是个很自私的人。尽管很多人并没有因此就不养小孩。”三毛很抒情,赫本更本质,但都让大家清醒地知道生养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婚姻及家庭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很多优秀女性——在中国难免被贬称为剩女,我估计这种称呼在西方可能犯了“政治不正确”的毛病——不婚的原因,那当然有自身幸福、投入与产出的考量,因为结婚生子,女性在这里面所耗心神、风险更大。已故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就曾说过,生养孩子其实成本很高,投入很高,收入未必抵得上你的投入。甚至对女人来说,可能血本无归,因为难产而死,是现代医学发达之前的大概率事件。正如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所说:“婚姻如果不是为了互利,就创造不出效率来”。经济学家贝克尔把家庭的一系列行为,纳入经济学的范畴来考量,出版过著名的《家庭的经济学分析》(一名《家庭论》),对中国这种只把家庭当作一个理想群体的结合,来加以掩盖,所谓家丑不外扬的社会,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
看了如上言论,你以为我是在阻止你生孩子么?不是的!我只是在提出并且思考我们“生个孩子干什么”的问题而已。我无意也无能阻止你生孩子,那是你的权利。这就像我曾说过,许多中国父母都不配生孩子,让不少人大光其火,说我这是种族歧视。其实我的意思是指,从配种的角度看,人人都有生孩子的权利,但你的养育能力是否匹配作为父母的名号,却未必见得。或许有朋友会问,难道你就很配么?我要说,正是因为深感自己不配,所以努力要使自己配得上作为父亲这个称呼。我也深知,看了或者正在经历很骨感的现实生活,有时我们真的很丧气,有一种深深的无助感。
但人生有时也是很奇妙的,你以为事事皆在你的掌控之列,完全是你的理性可以把持的事。倘你真如此想,也未免狂妄得太没边了。我们如果都这样自负,就已经忘记自己是一种有局限的动物了。很多人担心自己无能力生养孩子,这种戒之惧之的态度,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农村也有说“每个孩子都是自带口粮而来” 的老话。一如《圣经》里《路加福音》所说:“试想,乌鸦不播种,不收割,也不储粮,却没有饿死,因为上帝喂养它们;你们比这些乌鸦不知要贵重多少倍呢!”
(2015年5月21—22日于成都,22日改就)
【注】文章原标题为《生个孩子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