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客分享全部分类->闲客分享

为什么习惯记笔记的人更容易成功?

 

文|姬野的方法论

我们似乎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听演讲报告,上大课,开会讨论的时候,甚至是漫无边际的闲扯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耳朵听过,一阵风吹过的时候,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会掏出笔和本儿来似模似样的写点东西,很多时候,很多人是不是会微微的不爽,甚至是在心里嗤笑这些貌似勤恳、不识趣不合群的人。

有什么好记的,显得你勤奋,显得你会记笔记,就你爱学习,其他人是懒汉,不思进取诸如此类的!

其实很可能人家只是爱记笔记,跟这些非议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人家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记笔记的习惯了,有这个潜意识和自驱力在推动,会自动忽略所谓的画外音。反而在心里感叹,记笔记诸多益处,垂手而坐的人又怎么能够体会呢!

记笔记有那些看得见看不见、大的小的好处,为什么爱记笔记的人更容易成功,笔者尝试分析,希望给伙伴们一些参考。

基本上遵循从心理到行为,从内因到外物的逻辑思路

 

1、心理层面:更强的注意意识和自我要求,以及伴随动作

爱记笔记的人在面对同样的知识或者其他接受对象的时候会有一层更多的意识附着在对象上。会提醒你注意你的任务不仅仅是接收这样的一个动作,而是接收和储存,已有形的笔记方式储存,这样的注意力模式与程度显然不是单纯听讲接受的可以比拟的,这就好像你上选修课和必修课的专注度类似,选修课的注意力可能就是了解或基础认知,但是必修课的时候因为一些现实原因,你的注意力程度不仅是认知,而是熟知,掌握甚至实践反馈。

试想一下,你在学习所有知识,或者大多数知识的时候都是以这样的注意力方式来完成听课,记笔记的,日积月累的这样的潜意识,时间和动作的叠加就会显得可怕起来。

之前的碎片化学习的文章中我们讲过肌肉是有记忆的,人的神经系统也是有记忆机理的,它会记住你的惯常心理动作。

长时间的心理活动,一定会带来一些可以显化的变化,会产生一些跟随动作,比如,会习惯性的带上笔和本子,前后对照整理笔记、会增大发现问题的几率,在有疑问时提出疑问,会记录下相关的引证数目,事后查查或者购买相应的书籍或作者资料等等。你看,都不用我再往下数落了,这些都是习惯记笔记之后可能带来的伴随效应。

 

2、从信息接收路径来看

记笔记的人能够更好的接收和吸收知识与信息

记笔记的伙伴接收信息的路径大概是这样的:需要经过接收,甄别,筛选,排序,记录,回顾这样的6个过程。记笔记的过程需要先接收到对象信息,在记录的过程中,显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一定是有重点和条目的,不然就成了速记工作者了。另外,一定会有筛选的,对于自己熟知的,可能会加上一些自己的思考,对于自己不会的则会做出记录和标注,很多自己没有掌握的东西,没有记录,光凭当时的新鲜感、临场记忆无异于痴人说梦给鬼听了。

说到排序,首先笔记一定是按时间或者章节目录来的,这样本来就是排序,做的很细致的伙伴还可以进行二次排序,用不容颜色的笔记或者形状做出标注,这样有事一个排序,甚至有三次排序的,按照复习的次数或在熟练程度,这样的排序能够帮助学习者讲信息对象二次三次的重温过,排查过。最后的是记录的过程。然后是记录的过程,用笔或者电脑敲字都算,也是一次信息和知识重温的过程,加上笔记记录完成后的回顾,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路径了。

重复是记忆的老师,这样的信息接收对于知识的接收和吸收明显要高于没有不记笔记的方式了。

很多人做过了,可能没有意识过,或者,很多人早就没有了记笔记的习惯了,自然没有这样的感受。

某种意义上说,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信息经由神经通道,和现实信息记录通道的二重循环过程,一个完整的周天,要好过自以为是的单纯接收了。

不记笔记的信息接收路径,更大可能是:接收和临场记忆消化,显得薄弱而单一。不仅会遗漏掉很多重要的信息,包括自己本来薄弱的部分,也会让大脑的记忆负重累计的十分难堪,从而自动的放下一些信息,又去拾起新的信息,捡起来,扔出去,捡起来,扔出去这样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循环中去。更不用说排序、记录、回顾整理这些后续的高级操作了。

 

3、从记忆的挂钩理论

挂钩越多,记忆越深刻

上述已经描述了知识或信息通过笔记者的大脑和笔记本的过程,中间涉及的环节和动作,在记忆大师们的著作中经常会提到一个理论,叫做挂钩理论,同样的一个知识,它所带有的挂钩越多,挂钩特点越具体就越有利于记忆者的记忆效果,人家还提倡诸如调动诸多的五感甚至更多的感觉来记忆,记笔记其实即暗合了挂钩理论,每个流程就可以类比做一道挂钩。

具体的大家可以参照东尼.博赞的《超级记忆》一书,里面有关于记忆挂钩的理论与实践。

 

4、更强的归纳总结能力

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的能力

习惯记笔记的人更加容易养成对知识和信息的结构化处理的能力,参照前面的记笔记过程中信息进入的路径,不难发现,这个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初级的筛选、排序,以至于标签的过程,有了初步的知识标签库。同时,可以通过笔记的整体框架对照,抽取出知识对象的主要骨干与筋膜、脉络等等,更多的见到知识结构全貌的机会,进一步演化成对相关技能和书本知识形成结构化的习惯。

结构化的好处以及养成结构化的习惯的好处就是能够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更快的熟悉和掌握所面对的知识和技巧的框架,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进行相关的行为规划与实践反馈,这样的习惯动作会大大的缩短学习过程或者项目进行的过程,以及相关跨学科或或者跨项目的合作过程。

避免那种事到临头才开始学习和动作,凌乱无序,最后是人累的够呛,事情也没有做好。

 

5、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捕捉灵感的能力

习惯记笔记本来就是一种很强的动手能力,尤其是要做出态度、做出水平的笔记,需要的不仅是一种时刻准备着的状态,你的接收信息的天线必须随时打开,听到或者看到有益处,有启发的想法或者建议都需要随手记录下来。这样你必须随时准备好记笔记的工具,或者是笔记本,笔,或者是手机上的app,不管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尤其在现在移动设备和各种笔记APP的使用已经极为方便的时候,为动手记笔记提供了场景和条件,我个人一直习惯想到什么,或者看到什么就第一时间记录下载,此前的有道云笔记、现在的锤子便签等等,很多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策划,都是在路上或者地铁上,或在和朋友聚会讨论时迸发出来的火花,及时抓住了,往往就能产生很多新的思考和尝试。

只有经常动手,经常记笔记的人才会体会的这样带来的好处,因为就是有很多巧妙的想法,开放的念头就是从一些不经意的瞬间闪现的,每次都会有一些积累,就会经常体会到这样的感觉,你的天线和你的笔记本能够接收到一次灵感火花,就能够接收到更多次。

 

6、时间管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最小成本,最大收益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记笔记其实是时间管理的一种极佳的表现形式,是笔者个人觉得最小成本最大收益的事情,习惯记笔记的时候。

首先是阶段内事件的整体梳理,把每周的事情顺手记下,花不到10分钟,但是却可以让你清楚本周的目标任务,有个全盘概念,另外有成文的形象,可以更好的避免遗漏。

其次,优先级排序和记录,为什么很多事情像一个牢固的仙人掌一样扎在你的脑海里,想拔出来,又不敢拿手碰,不过是因为拖的太久,想要去做,又已经不是最佳时机,很多条件还要重新找齐,计划要新拟定等等等等,结果就一直在准备中,拖延症的朋友是不是就是这种感觉。如果可以拿笔记录,做好优先级的标注,做好未完成时间的记录,情况应该会有好转。

再者,很多零散的时间,可以聚集起来思考问题,比如等公交车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其他不方便做事但是又需要人在的时候,甚至上厕所的时候都是极好的思考时间,把一些零散的想法记录下来,一来可以被一些其他无聊的杀死时间的事情,比如不去做一些思考或记笔记,你可能拿起手机玩游戏或者看小说了,二来可以缩短需要长期规划才能做好的事情的进度,尤其是一些创意策划类的,平时的积累如果足够的话,需要的时候调用出来无疑能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而不至于是仓促开始,马虎结束。

 

7、交叉经验的积累

横向纵向的对比衍生新的想法

笔记记得越多,积累的知识维度就越多,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不管是人的线下交流还是线上交流都已经变得更加的扁平化,知识和信息的流动通道变得更短,速率变得更频,比如我做互联网教育产品设计和产品运营的,在不同场合,积累不同的行业信息、商业模式,技术升级等等,都会让我在进行产品迭代的时候萌生出不同的启发,要有跨界的产品,先要有跨界的思维;要有跨界的思维,先要接收和结构化不同维度的知识和信息,交叉验证,做笔记就是一种朴素而神奇的信息积累方式。

习惯记笔记的人,而不是浮于表皮,乐于喧嚣的人才能够看到更多的规则和前趋。

看到一篇译文后写的,也是为什么习惯记笔记的人更容易成功?借用了人家的名字。

就是这些浅见,也是笔者自己作为一个驽钝的资深笔记人的一点感受,不是说记笔记就有多成功,或者一定能成功,只是说可能会带来一些便利,避免一些曲折,离成功更一步。

希望可以给伙伴们一些启发,信息裂变的速度和时代发展的速度太快,但是一些古老的办法,反而能诞出一些灵性的思维以及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也希望能够就做笔记的方法进行一些探讨,与诸君共勉。



文摘时间: 2015-11-23 13:31:18   编辑: Editor


闲客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郑重声明】闲不住网大多数文章是由闲客从网上精选并推荐转载,我们尽所能地将文章来源清楚地展示给大家。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正作者及文章来源。特此声明。